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安博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师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直播等各种渠道收听、收看大会开幕盛况,对会上热点问题积极展开讨论。
吉林省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院教授马剑钢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两会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强化交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融合育人,探索数智技术赋能育人模式,进一步打通拔尖学生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壁垒,发现、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家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晨妍表示,聆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了解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定而有韧性的增长,成就令人鼓舞,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国家发展需要教育和人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坚守教育初心,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但要努力提升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董俊表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满怀期待,同时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25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关键一年。我们期待《纲要》印发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对如何落实《纲要》、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系统、更完善的部署,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相信高等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深入的改革探索。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李爽表示,全国两会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既深刻感受到我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强劲动力、创新活力和伟大凝聚力,也深刻认识到教育领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重要工作任务,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教育、人才、科技的一体化建设。作为高校教师,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重大发展需求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教育素质和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付治国表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深度运用,创造了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方向,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学院今后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到优秀教师的培养中,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中。
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杜海波表示,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纵深推进,今后我们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安博电子·(中国)唯一官方网站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东师担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方鑫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们正朝着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扎实迈进。这离不开青年的力量,“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大学生自信自强、富于思辨,有着美好的未来前景,我们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个人的青春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2025年,“十四五规划”将全面完成,距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十年的时光,我们将带着属于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满怀信心、砥砺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培养输送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人类意识的外语人才,为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外语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吕文頔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资本市场、财政市场、货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我深刻感受到两会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紧密关联。作为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经管行业未来从业者,有责任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方面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其提供财务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胡博涵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作为历史学人,既要在历史长河中探寻治乱兴衰规律,又要在科技革命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这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也是学术戍边的责任所在,更是民族复兴的青春所向。在未来,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文化自信,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把专业所学转化为育人智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部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秦宇烁表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回顾发展历程、擘画前进蓝图、回应民生关切、展现大国风范,为新一年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践再次证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聚力攻坚,我国发展没有闯不过的难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学好理论知识,奋力夯实专业基础,理直气壮讲好大道理,循循善诱讲好正道理,源源不断汇聚正能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
物理学院2022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石福鑫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优师计划”师范生,我们受益于国家政策,深知身上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人才、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将牢记“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在学校里努力夯实专业学识、积累过硬本领、锤炼师德师魂,坚定从教志向,毕业后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教书育人,加快成长为创新型物理卓越教师,推动大学理论知识与中小学科学教育联动起来,助力中小学生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202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王紫表示,聆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独特角色。过去一年我国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如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AI驱动的金融研究等,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热点话题,作为一名中外合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在对外交流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两会的这一重要信号,不仅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金融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将充分发挥专业所学,深耕金融领域,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王艺潼表示,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生既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者,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我们应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规划理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2024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白禾表示,全国两会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我们国家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作为新时代传媒专业大学生,应当立足新时代、运用新技术来赋能传媒生产和传播,不断提升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学习本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做新时代新思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琪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聚焦的教育热点问题与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特别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我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DeepSeek国产大模型的开源创新,为人形机器人、智慧医疗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新范式,我们应以开放姿态贡献中国智慧,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将聚焦“AI+教育”深度融合路径,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以科技之力书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